close

20100719_牧夏動手科學3_1.JPG

0719動手科學(三)。速度    ◎文躍

要準備上這堂課的我,心裡有些忐忑,一方面是要準備把抽象的"速度"概念,盡量具象的敎給小孩,一方面,這堂課很需要小孩的生活經驗來搭配。

如圖所示,今天這堂課,有兩位小孩,一個是上週的小鋒,另個是上上週的阿諺,因為都有接觸過的經驗,所以在幫雙方介紹過後,課程便開始進行。

阿諺生了病,但精神狀況還不錯,媽媽和他商量後,他決定還是步行來上課。不知道是擔心病情傳染,還是兩位孩子初見面仍不熟悉,他們的座位隔的很開,但這也不會怎樣,與人相處,總是需要時間。

我直接從速度的定義開始下手,在白板上寫下"速度"兩字,
「什麼叫做速度?」,一貫的開場白,和些許的等待。
「就是讓人知道跑的快不快的......」小鋒率先回答,邊說邊想著。
一開始,就想讓孩子進入狀況,這有點困難,所以,一邊等待孩子思考,也一邊替阿諺和小鋒提示之前上過的"想像實驗室",並且鼓勵他們亂說亂猜,其中的價值是,我能把我腦袋中所閃過的各種念頭,透過嘴巴發聲,並且讓自己聽到後,成為下一個判斷的基礎。不論怎麼說,都是值得肯定的,而這精神在教學的場域中,是一種企圖讓思想開放的過程。

些微定義之後,我拿起準備好的白板,上頭列了許多關於速度的項目,

台灣最快的國小女生24公里/小時(一百公尺14秒);
世界最快的人37.57公里/小時(100公尺9.56秒);
太平洋棱皮龜          ;鴕鳥         
獵豹          ;大齒猛蟻          ;遊隼         
棒球          ;羽毛球         
高速公路汽車          ;火車          ;高鐵         
F1賽車          ;磁浮列車          ;超音速客機         


接下來,請孩子依據人跑的速度,來猜猜看其他物品的速度如何。這個段落,是希望孩子可以有依據的聯想,最好還能有意見不同的交鋒機會。慢慢的,一個一個問著孩子,小鋒開始用一種方式回答,而且判斷是有根據的,「獵豹,恩....應該是80到120之間吧。」,他使用了一個區間的猜想,阿諺則趴在桌上,不太參與,直到問到高速公路汽車時,才起身回答,「最快應該限速110吧。」,「可是,我爸的車上的時速表,它寫到230耶。」小鋒回他,阿諺「但是,是在高速公路上阿,所以車子不可以開超過。」

短暫的對話,沒有持續太久,因為接下來問到火車時,兩個孩子又都愣住,我看了反應,連忙再追問,「你們有搭過火車的經驗嗎?」,阿諺直說沒有,小鋒也說沒印象,但曾看過書本介紹,而能大致猜到。

即使是說隨便猜,而且不管是說對說錯,但孩子或許都會很計較自己是否答對題目,此時大人面對這件是的態度,便是種關鍵。我大可以宣布答案的方式來打勾打叉,但我沒有,因為對錯不重要,有感覺比較重要。孩子是否能連結自己的生活經驗,想像自己跑步與其他物品的相對速度來勾勒出速度快慢的畫面,這才是我想給孩子的部份。

我把白板擱置在一旁,下半堂課再列出答案。接下來要敎孩子的,是關於"速度"的組成元素,速度的基本定義有三個,一是在固定的時間,二是有固定的距離,三是發生在同一個物品上。三者缺一不可。

我問孩子:「小明跑了10,小美跑了5,哪個比較快?」
孩子:「小美!」,「因為比較快就是比較少,所以小美比較快。」
「喔,那如果是小明跑了10秒,小美跑了5秒,那誰比較快?」我加上時間,
「小美!」
「那如果小明跑10秒,跑了100公尺,小美跑5秒,跑了10公尺,那誰比較快?」我再加上距離。

此時,小鋒已經低頭開始盤算問題,而阿諺也露出猶豫的神情。孩子還沒發現,最後這問題,才是合理的問題,而之前的問句,其中的不合理還沒被提出來處理。

孩子憑著感覺和簡單的計算後正確的回答了問題,我再嘗試著利用類似問題的反覆詢問,企圖讓孩子發現增加"時間"與"距離"的差異,而不直接給予說明和解答,最後,小鋒發現了,「我知道了,你要加上一些單位,這樣我們才能夠判斷,不然都不行。」
「什麼單位?」,我問。
「速度的單位阿!」,小鋒再次回答,
「那,什麼叫做速度的單位,你說說看。」我再問。
「就是你說的公尺和秒阿。」小鋒語氣越來越堅定。

20100719_牧夏動手科學3_2.JPG

一旁的阿諺,除了生病的影響外,今天上半堂的課程內容,也似乎無法讓他專注,芷芳在一旁也注意到他開始玩手指,期待下課的樣子。我也發現這樣的情形,當無法繼續進行課程時,就是下課最好的時機。

20100719_牧夏動手科學3_3.JPG
◎諾大的庭院,是孩子們最好的遊樂場。

20100719_牧夏動手科學3_4.JPG
◎就連掉落地上的樹果,也會被好奇的孩子撿拾、拆解,細細端詳。


20100719_牧夏動手科學3_5.JPG
◎一隻死掉的蟬,卻讓孩子如獲至寶的欣喜。

20100719_牧夏動手科學3_6.JPG
◎「醫生說,我生病,多流汗是好事。」阿諺滿身大汗的喝著涼水,一邊跟我說著。

20100719_牧夏動手科學3_7.JPG
◎下課末了,一盤跳棋的鬥智仍進行著,我等待,並且欣賞你來我往的投入。

和孩子一起玩了一整個下課時間,我也滿身汗,從飛盤到棒球,到拿棒球當足球踢,透過遊戲的過程,也觀察孩子對同儕的反應。小鋒很願意照顧年紀比他小的阿諺,而阿諺則很投入的在遊戲中得到樂趣。

上半堂處理了關於速度的單位問題,下半堂,重點便放在「快和慢是種相對的概念」這件事上。我問孩子,「10秒鐘,跑100公尺,是快還是慢?」,「快!」,「那如果10秒鐘,跑100公尺的,是一架飛機呢?」,孩子愣住,然後回答,「慢!」

這文躍真奇怪,每次講話,都不一次把話說完,總是說一半,再補充另一半,讓人一下子這樣想,一下子又那樣想。這樣引導式的問句,其實是光合教育工作室的駿逸設計過的,我只是拿過來參用。在這裡的一個重點,是「圓滿」的邏輯性,透過自相矛盾的對話討論,發現語言的條件設定以及自我想像可能的差異。駿逸帶的孩子,已經和他相處兩年以上,很習慣反駁身為"老師"的駿逸口中說出的話,而這兩個孩子,我與他們都是第二次接觸,彼此語言習慣還不熟悉,孩子也還沒打破我與一般"老師"的形象樣貌,所以兩位孩子幾乎沒反駁過我所說出口的任何話,這點,是我必須檢討的,在課堂的氣氛營造下,是可以讓孩子練習「質疑」所見所聞的,而這次強度稍嫌弱了些。

「喔,你剛剛說跑了100公尺,我以為是人在跑,後來原來是飛機在跑,那當然就不一樣啦!」小鋒在抓到問題重心後,笑著回應我,即使知道我是故意引導,讓他答錯、再想、再答,孩子仍溫柔的回應著他的發現,毫不怪罪並且接納,我霎時間,還有種罪惡感,好像不該繼續亂講下去,但我仍不放棄的繼續再補了幾個類似問題,直到阿諺也笑著理解我要表達的意思。(這裡舉的其中一個例子是10秒鐘跑100公尺的蝸牛,這算快還是算慢,我演蝸牛,直接在教室跑了起來,沒來現場看的讀者們,那是你們的損失,真的。)快和慢,一定得有個比較的對象,但是,我們的語言習慣是比較隱諱且忽略的,這點,我們領著孩子一起發現。

關於速度還有件重要的事,也是今天這堂課想帶給孩子的,是「數字大小與判斷」,在說明之後,我發下了學習單,以下是學習單題目:

把「數字越大越快」的圈起來!

幾秒內可以把水喝完

30秒可以跑幾公尺?
一百公尺跑幾秒?
5秒可以跑幾公尺?
20秒內可以喝幾杯水?
一分鐘可以唱幾首歌?
原地跳10下要花幾秒?

20100719_牧夏動手科學3_8.JPG

在孩子們作答之後,我們一個一個討論,這回,兩個孩子都有搞混了的狀態出現。回答這些選項的同時,他們要進行抽象的思考,除了看懂題目在問什麼之外,還得衡量時間與設定目標之間的關係,等於是轉了兩三個彎在每個選項,而我並無法在短時間之內透過簡單的說明讓孩子們理解。這也回應了我備課時的不安,並且決定重新思考,再設計"速度"這門課的補充教學,好讓原先設定動手科學的方向,能持續進行。

一下子,準備太多抽象的觀念,想讓孩子能學會更多的心情,在最後這階段,其實感到些自責。孩子年紀小,生活經驗少,是個原因,但身為教學者,課程內容的設想,是該更體貼孩子一些才是。

20100719_牧夏動手科學3_10.JPG

下課後,「你剛剛玩跳棋的時候,好厲害唷,我看到阿諺明明就走錯,多走了一些,可是你都沒跟他計較,你是在讓他嗎?」我問等著媽媽來接送的小鋒。

「喔,這只不過是遊戲阿,沒關係的。」小鋒邊幫我擦著白板,一邊笑著輕鬆回答。

 

動物:台灣最快的國小女生24公里/小時(一百公尺14秒);世界最快的人37.57公里/小時(100公尺9.56秒);太平洋棱皮龜37.57公里/小時;鴕鳥72公里/小時;獵豹:110公里/小時;大齒猛蟻126公里/小時;遊隼355公里/小時;

球類:棒球164.1公里/小時;羽毛球320公里/小時

交通工具:高速公路汽車100公里/小時;火車110公里/小時;高鐵300公里/小時;F1賽車350公里/小時;磁浮列車580公里/小時;超音速客機8000公里/小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牧夏教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