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723   一同玩藝(三)。假面的戰帖   ◎育瑄

這堂課預計的操作目標有兩項:
1.平面與立體的構成   2.以剪紙拼貼來裝飾立體的表面

由於單純的剪紙拼貼對孩子們來說,或多或少都有些經驗,所以我先介紹了知名圖畫創作家Eric Carle的作品,請孩子仔細觀察每個形體及塊面的處理,從他創造出的眾多動物角色,引導孩子認識剪貼畫的特色與進階玩法。課程進行前為簡化步驟,也可以事先蒐集各式廣告紙供孩子拼貼。
 (以下引用網路上的介紹影片,也讓大家認識這位厲害的老先生。)


進入平面構成立體的操作階段,請孩子先在腦袋中想:「一個立方體盒子,是由幾個面構成的?攤開成平面會是什麼樣子?」(進行此階段前,若孩子還沒有立方體的認知,可以用實物舉例。)我認為所謂的立體或空間概念,應是由體與面的想像而來,在腦中拆解,再經由實驗去建構。

從事先準備好的包裝設計平面圖,我沒給任何的指引,讓孩子自行剪、折、黏貼完成一個立體。大人看似簡單的操作,兩個孩子在第一次組合的過程,都分別發現自己在流程上的失誤:應該要先剪這邊再黏起來啦、這條線怎麼怪怪的…
20100723一同玩藝

『我要再做一個!』C喊出聲,接著剪下較第一個大,但型態一樣的模型平面圖,這次很快的上手。E則很有耐心的,慢慢修剪出包裝盒上洞開的窗,試圖覆上半透明圖紙,一陣纏鬥後,終於露出稍有成就感的表情!對於折線、直角及黏合的處理,都考驗著手的靈巧度,而孩子們的專注態度,讓我非常佩服!

接下來,我提議要做更大的,超越影印好的平面圖大小,也就是說,孩子必須重新調整尺寸(自行設定長、寬、高),再依據各面的相對關係,畫出能折出完整立體的平面圖。這個過程,會需要在腦中不斷提醒自己新舊尺寸的差異,會需要拿著已完成的立體,來回翻轉參考各面的關係,甚至還得留意黏貼邊在哪裡…。上到這裡,已經變成數學的幾何了!孩子雖然對於概念還有些模糊,卻很願意一直做下去。從第一個面找出相鄰的面、全等的面、下一個再下一個的面…E一開始還需要大人協助,畫到後來已經可以翻轉著立體,自己畫出對應的面。

20100723一同玩藝

小二課程還沒上到這概念的C,需要步驟引導,經過大人的比對講解後,也能修正成正確的尺寸。課程進行到這,其實時間已用罄,孩子在這個圖面放大的過程,確實用了不少時間,但我認為這樣的反覆修正,對於立體的建構是必要的!如此才能眼見、手摸為憑,經驗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迴路。
  
這堂課的操作,其實還有一個插曲,讓我們在課後有段反省與辯駁。起因是孩子的爸來接小孩的等待時間裡,發現他把瓦愣紙板割得不甚美觀(有割過瓦楞紙板的人一定知道,只要是曲線或是刀片角度、施力不同,導致紙板內層翻起,就會看起來坑坑巴巴的!),遂把小刀拿過來,一邊說:你這樣割不行啦!不要用蠻力….要輕輕的先劃,一邊開始幫孩子切割作品。

我們的討論是:在安全許可的範圍下,究竟是要先跟孩子〝提醒〞這些工具使用的〝眉角〞,還是就讓孩子自己嘗試,期待他們經驗夠多之後,就能掌握那份〝手勢〞或手感?芷方說:我從小用這些工具,也是旁邊一直有人在教我,可是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把東西割得很漂亮啊!這會不會跟天份有關!?而我自己則是成長經驗裡,沒人教我(例如)小刀這工具如何使用,卻在操作經驗中,透過不同的刀、處理不同的媒材,逐漸認識了刀的習性,熟練這項操作技能。

生活中的工具實在太多種了,關於工具使用的學習經驗,各位朋友的看法又是如何呢?邀請您寫下分享與意見,一起來討論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牧夏教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