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搭電梯回家,不知怎麼了,忽然想起一陣往事。
想起那年,週三下午的戶外探索時間剛開,只有兩三個小孩,
而我們卻有三四個大人,
在週三的午後,頂著各式的天氣,在台中到處來去。
有一天忽然有個家長,帶了兩個小孩來試上,還記得那次去了第二市場,
試上完幾天沒有音訊,於是我在舊的牧夏的小小樓梯間,
打電話過去詢問。
那天的天氣,那天的溫度,那天的汗水跟陽光,
那天坐姿的感覺,那天那通電話,或許已經不記得內容,但好像一回神,
就能夠再次坐在那個樓梯間,回到那個過去的暫停時光。
一轉眼就過了這麼多年,幾個小孩已經跟著我們上山下海,帶著成熟的味道。
從原本狹小的室內,到現在方便接送孩子的轉角店面,
從幾個女孩開始在公園吃飯,到現在可以在山上住上幾天,
從二年級,到六年級。
這麼多,五年的日子裡,有很多想也想不清楚的記憶。
其實,在我們成立教育工作室的當初,我們有一個夢想,
如果你不論何時問我們,我想我們都會不猶豫的說,
我們是一個『教育改革』團體。
雖然是在課後時間陪伴小孩,但我們最最著眼的目標是,
能夠帶給每個家庭,在教養跟教育上的不同觀點,
甚至可以給小孩一個自主的空間,把那些耗費在”起跑點型“的才藝上,
移到我們的文化,我們的環境,讓孩子深刻的理解自己,
理解身邊一切事物的來源。
所以我們花了很多力氣,在走訪跟旅行上,除了進入自然進入山林之外,
還有到各地的旅行,帶著各種自主能力的發展,以及文化生態的脈絡,
就像翻看一本世界書,我們除了看熟踩在腳下的這一頁,
還希望持續翻頁,陪伴一群孩子與家庭,慢慢前行。
但漸漸的,我們很疲倦。
我們做了很多的解釋,提出觀察,希望讓家庭理解我們在做的事,
但很多時候,家長沒有想要聽這些,大家只希望有個比較安心的地方,
可以讓小孩課後有地方去。
很多時候,其實家長也不太認同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,
只是因為比起那些ABCD跟練習卷,或許是唯一可以放著他們小孩的地方。
我們辦了很多的活動,希望讓孩子與家庭看見不同的價值,
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都緩緩流回台中的精英價值,
我們只是一個玩玩放鬆的場所,跟許多夏令營,帶著小孩上山下海,拿個昆蟲在掌心介紹的那些地方,沒有什麼不同。
我們的現場,每天剛從學校回來的孩子,需要花費好多力氣,
一兩個小時的發洩,才能回到自己。
那個發洩,帶著學校或家庭無形的控制,權威的遺毒,
透過一個孩子轉移到另一個孩子身上。
就算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不同,我們試著在當下,給孩子各種的看見,或是使他明白,他能有不同的選擇。
但是,我們只是1/3,學校,家庭,我們。
來的更少的孩子,不願正視問題的家庭,我們連1/3都不是。
很多時候,我們事實上,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。
當我們投入這個行業,我們隨時隨地,都在準備承接各式狀況,
於是我們不能晚睡免得沒有精神,我們盡量不生病,我們保持體力,我們閱讀很多相關書籍,
我們時常跟相關工作的人進行議題探討,
每個小孩發生的事情,我們跟家長跟同事討論,為什麼孩子會這樣,
頭腦隨時隨地想的都是,關於小孩,他想要的是什麼,我還可以做什麼,
放假的時候盡量放鬆身心,投入興趣,讓自己充滿能量與熱情回到工作。
我們的生命,完完全全的,為了這裡,燃燒。
一開始,我們希望給出良好的陪伴,因此自己訂了1:4的師生比,
但在很多狀況下,其實我們甚至得花很長的時間,專門陪伴幾個孩子處理事情,
我們所採用的方式,無法速成,也無法少人,成效也難以評估。
對於課程,我們一直不想用『買一個時段』或是『買一個課程』來定義我們,
我們做的事,沒有直接定義的收穫,
我們沒有一項項,你看得到的,條列式的成效,
而是在生活中隨時的一切,每個討論,每個過程,是我們想要陪伴跟給出的支持。
回到上列說的,每個家庭付出的費用,其實買的不是一個時段,
而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人生。
那一天一份的幾百元,給的不是那個時段,
而是每天的24小時,每週的七天,每個月,每一年。
這五年。
然後這費用,也是一個承諾,承諾我們給予的討論跟陪伴,
承諾我們對孩子對家庭的付出。
所以有時候,拿著純粹只是買課程,要來放小孩的錢,
我們既挫敗又心虛,那不是我們該拿的錢,那不是我們想像的樣子。
你知道我們想像的樣子嗎?
我們和家庭一起努力,家長對於小孩的陪伴,對於自己的狀態,
去思考與討論,在家庭與愛中。
每個家庭可以在各種不同的想法與空間中,反覆思辨,
在每個主流或是支流的小眾價值觀中,
用力省思一切。
可以越走越遠,帶著自信與堅定。
每個大人或孩子長出了力量,不用被體制綁架,不用被情緒綁架,不用被同儕綁架,不用被自由綁架,不用日日夜夜的掙扎與反抗,能夠做他自己。
是的,大人跟小孩都能做他自己。
家庭付出的費用支撐我們走我們的人生,我們陪伴孩子成長。
那是我們原先設定的模樣。
可惜,我們終究沒有走到那裡。
很多時候,我們其實束手無策,因為那都不是在那個當下,我們能給出來的。
最終的一切,還是回歸到每個家庭的價值觀。
面對體制的教育,面對家長總是擔心小孩跟不上課業,擔心小孩成為群體的異類,
面對不斷的比較競爭,面對需要用各種方式包括欺壓別人以證明自己價值的孩子,
反覆到來,我們感到無力,因為那是整個制度的狀況,
無論我們如何跟孩子討論,我們都在制度內打轉,
就像一隻隻魚缸裡的魚,繞著玻璃打轉,想找一個舒適的方式,
更甚者,從一個小缸換到一個大缸,配以水草小卵石,
但其實需要的,只是離開魚缸,在溪流河川中,尋找一個自己。
『你希望孩子的未來,面臨一個怎樣的社會?』
是你要改變孩子的一切,將他壓縮成一個能夠在社會中排排站的罐頭,
還是你能用你的力氣,去改變這個社會,
讓不同樣貌的孩子,都能夠有個立足之地?
我們希望的是,改變這個社會,改變這個體制。
這份工作,目前無法達到我們的希望。
所以最後,我們即將在今年的暑期活動過完,結束工作室的經營。
(暑假過後的下學期,還請跟孩子討論及安排。)
(若有任何想商量或提問的事項,可以在五月底的家長餐會提出。)
也許未來有機會,我們會持續在教育的路上相遇!
--
請相信你們就擁有一切的能力,不必依靠我們或體制,
(自學不是你要教給孩子什麼,而是你相信孩子可以有勇氣找到他要的什麼。)
請記得你想要給予孩子的未來社會,而那一片未來絕對不會平白無故降臨,
需要你的努力與爭取。
(我的意思絕對不是你希望孩子未來具有競爭力,所以你就讓她補什麼補什麼,
而是對於這個社會現在種種的不平等,能有所抵抗有所作為。)
當然,要是我說的這些,你其實不明白,也覺得不需要,
那麼,我們的工作室其實有沒有存在,對你來說一點影響也沒有,
因為我們做的就是那些你不覺得需要的那些。
所以,就揮手告別吧!
--
最後的最後,
我們始終,非常感謝那些你們:
你們非常的用心,總是努力的跟我們討論著,
你們對於體制的奮力,不顧一切的跟老師溝通著,
你們給出孩子好多愛,調整著自己的用詞,調整著自己的思考,
練習不控制,練習自己的情緒跟心情,
練習瞭解自己每件事的背後,都帶著我們過去的經驗的影響,
練習放手,練習放心。
你們走進我們的生命,我們開始有了聯繫,那不只是托付小孩的課後的聯繫,
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人,而人與人之間的關連,讓我們的生命,更加豐富完整。
我們也滿心感激著,幫孩子安排活動的那些時光,
認識的很多,一樣在社會在環境中,非常努力的人們,
在地默默耕耘的團體,用心教育的工作者。
很多驚喜的相遇,很多火花,
造就這一切,持續流動的能量。
在這裡認識的你們,祝福你們,能夠往自己人生與教育的路前進,
而我們,就在這裡踏上分叉路口,期待下次相遇的可能。
那時,或許打個招呼,或許共同前行,或許說,嘿,好久不見。
那時,你們的生命,也都那麼的美好。
--
這篇文寫了又改,改了又寫,寫了又改。
無法確切的說出,每一分每一秒我們的心情,感受,感動,
回憶很多,未來很大,
這五年來,腦海裡一直都轉動的是跟牧夏有關的事,
去了哪,覺得好想跟孩子分享喔,做了什麼,覺得想和孩子討論,
想活動,想假日,已經成為生命的一部份了,
因此最後只能以這樣的文字,跟大家告別,
這也是我們最終,最後的決定,希望我們都能彼此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