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一週的周一,我們再度去了草湖溪,並且在溪中玩得很滿足。
發現由於孩子時常有在外面玩的經驗,比起一年前,已經比較不會有玩不夠,叫不回來的狀況,
只要時間到了該回家,都會很迅速的準備回程。
因此這天,四點二十,就很準時的全員都上了車,準備回家。
結果這一路開到了六點多,我們才回到金沙,(明明大約四十分鐘的車程!)
路上發生很多車內的爭執狀況,我們一再停下來討論協調,
除了彼此的爭執,還發生所有男孩在車上實在太好玩,
大家翻來翻去玩了個沒完沒了,還不停的拆下車子內的各個部位,
我也知道這件事對於小男孩來說實在太需要探索,
(哪天我們去修車廠研修一天好了!),但是這是台租借來的車,
我萬般擔心弄壞了哪裡回去又得賠錢,並且以後人家不借我們了怎辦,
(當然有跟孩子說這些原因。)
導致開開停停,最後不但沒討論出下禮拜要去哪,而且還產生了不可收拾的局面。
疲倦的開車回到金沙百貨,下車後立刻詢問家長『有空讓孩子來開會的時間』,
而取得一個共識的時間後,就結束這天的戶外課。
當天晚上,同一時間,遠在新竹的光合教育工作室發了一篇關於吃甜甜圈的課堂記錄,
http://blog.roodo.com/edu_genelu/archives/21225370.html
並且還發出了關於這件事的分析,
http://blog.roodo.com/edu_genelu/archives/21225680.html
儘管這兩件事事實上沒有太相同,我依然很感慨的說『唉,你請大家不吃甜甜圈大家就不吃,我好說歹說說盡原因請大家不要拆車,大家還是拆車!』
而不打算同理我(?)的盧先生笑說『人善被人欺阿!XDD』
真的是這樣嗎?
某男孩家長也回饋給我說,男孩表示覺得我說了請大家不要之後,應該還有可以『再試一下的空間』,
我思考了很久,一整個禮拜都在想,
反覆的想著該如何在星期六跟孩子提出討論。
我自認為,是一個很允許孩子做出很多探討,探索,進而可以去理解這些事情的背後,或是有很多創意的發展的人。
因此我一天到晚得和孩子一起收拾他們興致一來弄出的殘局,
而且孩子只要有了善後的誠心,通常我會大發慈悲心甘情願的做出很大的協助處理,因為他們就算用盡全力,可能還是難以恢復原狀。
所以我就會以為,我真的說『沒有辦法』的事情,一定是很『沒有辦法』,真的會涉及無法彌補的後果,我才會阻止孩子進行,
例如沒有車可以租,那我們哪裡都不能去了,也不能一天到晚拜託家長載,也不能買一臺阿,
這麼嚴重的後果我無法承擔,孩子也無法,真的沒有辦法,我們不能破壞車。
如果我這麼真摯誠懇的表示了,孩子們應該會出自於瞭解我絕不會無緣無故阻止他們,而願意停止才是阿!
真的不會是這樣嗎?我不相信。
我還是認真的認為,當我好好說明理由,而且真的表達我的困擾,孩子是可以接受的。
我也還是覺得,不會因為我『不生氣』,孩子就不接受我的理由。
(而且這些事情要讓我生氣實在太難了阿!)
我也還是覺得,不會因為我人好,就被人欺XDDDD。(更何況我人不好阿!)
週六的會議一開始,我先跟孩子說明,為什麼要開這個會議,我們要討論哪兩件事情。
『第一件事情是關於週一戶外課,第二件事情是要決定接下來的六次要去哪裡。』
『還剩六次而已喔!』『對啊!六次後就要放寒假了!』
『好少喔!』『怎麼這麼快就要結束了!』
孩子們注意的重點果然很不同。
我先說明為何我們會把中年級的大家獨立出來,另開一堂週一的戶外課。
(孩子們不停竊竊私語等到上了高年級怎麼辦,週一就沒時間了!)
我們遇到的困難有哪些,我們如何安排等等等,
需要培養哪些能力呢?
這部份孩子們自己回答著『溝通』『協調』『討論』『看地圖』『搭公車』『規劃』,
『那,你們覺得,在牧夏有很多不能嗎?』
『有!!!超多!!』孩子們說。(哪裡多!!!?)
『例如說什麼??』
『不能打人!』一個孩子說。『不能罵人,踢人!』『不能揍人!』『不能嘲笑人!』『不能欺負人!』
孩子們接二連三的吐出了很多不能,
『不能排擠人!』
在孩子們一邊進行這樣的討論時,其實他們並不是坐著不動的。
有的手中必須一邊玩著什麼,有的則在桌上爬來爬去,有的玩起粉筆蠟筆,
但多半有在聽跟討論。
我幫他們歸類,『所以,是指不能做一些讓人家不舒服,無論是身體,或是心裡的部份嗎?』
『對啊!』『阿,還有不能多數決!』孩子說XDD
『那,你們喜歡這樣的進行方式,這樣的環境嗎?』
『喜歡阿!這樣很好。』『我接受。』
『我接受,我想要這樣,可是我有時候做不到,但我會盡量做到!』一個男孩這樣表示。
非常誠懇,坦承自己做不到,但是會努力往這方面。
確立了我們的方式,包含需要討論規劃,要盡量讓大家都舒服,不要傷害別人之後,
我說『可是我有很困擾的部份。』我舉了星期一的例子。
『有些事情我真的不能讓你們做,但又無法讓你們停止,我不知道怎麼辦。』
『為什麼你們會這麼想做這些事阿?』我問。
『因為這些事平常都不能做阿!』
『在學校家裡不能做的事,又很想做,就會到牧夏做。』
這該說是對我們的信任嗎?
在這時候,因為長時間的會議要一直靜著,又得時常幫忙一些孩子拉回注意,
此時孩子們已經演變到都坐在桌上,甚至把椅子擺在桌上坐,
希望越坐越高。
『但有的事情做了我真的會很困擾,而且會沒有辦法承擔,真的不能做,我該怎麼跟你們說呢?』
以往,或者是現在跟我們的新小孩說這種事時,
他們往往會說『處罰阿』『罵他阿』『打他阿』『這樣他才會聽。』等等習慣的被對待方式。
但這幾個孩子也跟了我們兩年左右,左思右想後,每個人的回答都是『好好跟我們說!』
『就跟以前一樣就好啦!』
『可是好好說一點用也沒有阿!!!!』我提出我的困難。
『.....但我們還是想要好好用說的。』
『不然妳給我們三次機會。』
『萬一在那三次機會中車就拆壞了怎麼辦?你們破壞力這麼驚人!』
『可是我們就是一次不想停阿!』
好啦好啦我也不是不能理解很不想停的心情。
『那我們可以來建立一個溝通的模式嗎?』我趁機說。
『就是,我提出不行的事情,並且說明原因,你們可以跟我溝通,也可以質疑我,質詢我,最後我們達成一個共識這樣。』
孩子們看了看,說『那三次機會呢?』
『我們不是要溝通,討論又取得共識了嗎?』
『恩,也是啦,好吧,有溝通的機會就不用三次機會了!』
『這樣可以嗎?或是有別的方式。』
『好,我盡量。』孩子們做下慎重又真實的承諾。說我盡量而不是一定,是最真實的狀態。
當然會議中,還是很花氣力將孩子拉在一起討論,有時孩子也會彼此出聲提醒,
花了一個小時,將第一個部份討論完畢。
(而且我在黑板寫簡體字,還會被孩子們碎念『是不是台灣人阿!』『寫什麼簡體字!』XDD)
第二部份,我們到隔壁去使用投影機,讓孩子一個個分享自己找的地方,
決定誰先講的順序就會有一番爭執,我說『你們去討論,討論好了跟我說順序。』
不知道他們用什麼方式,但總之最後和和平平的決定好了,跟我說了一個順序。
大家一個個放出自己找到的地點,介紹又推薦給大家,
並且盡力的為自己的景點拉票。
過程大概是這樣的,一個人開始講,大家聽著聽著,當場面失控時,我說
『你們有在聽嗎?』或是『都沒有人在聽啦!』(翻桌)
孩子『有!!』『我在聽阿!!』『我一邊XX,一邊有聽啦!!』『我有!!!不要誣賴我!!』
(個個都很憤慨的表達自己的專注!)
最後,黑板上寫上了15個地點,我將地點標號,讓大家拿張紙,寫下自己想去的地方的號碼,
所有人都選了的,我們就安排進我們的活動。
第一輪下來,只有兩個地方中選。
『只選出兩個耶!』我說。
『那我們再寫一些。』孩子說。
第二輪後,總共加上第一輪,選出了四個。
我開始挑出有五個人都想去的地點,然後讓大家幫忙詢問不願意去的人。
『你為什麼不想去?』孩子會問。
『因為我想抓青蛙!』
『那邊也有青蛙阿!』『我告訴你那邊有生態池,一定會有青蛙的!』『而且你還可以騎腳踏車!』
『好吧!那我去!』
當然也有『你為什麼不想去?』『我就是不要去啦!我就是不想阿!』『喔!好吧!』然後改成下一個地點。
有說服,有討論,有接受,有接納別人的不想,
在這樣反覆的時間下,我們確認了六個點。
1.谷關電火圳生態步道。2.谷關。(是要去泡溫泉)3.都會公園。4.七分荒塘。5.高美溼地。6.東海古堡。
『以後都這樣開會好了!』孩子說。
一個孩子據說在家裡非常努力做了PPT,可是當天沒有放出來,後來我將這份檔案寄給大家了。
一個孩子在我們討論完後,從辦公室拿了一套東西出來玩。
『這個不能玩。』我阻止。
『為什麼?』孩子反問。
『因為這套卡片是我自己帶來的,有專門的時候要用,而且少了一張我會很困擾,我沒有想要被拿出來這樣玩。』
『好。』孩子說。
『那可以把他收好嗎?』『好!』
接著,走到隔壁時,孩子忽然撒了一把卡片在桌上,喊了一句什麼,非常開心,
桌子上是他剛剛答應我不會再玩的卡片。
『!!!!』
我一整個大震驚,當然撒別的我就不會這麼震驚,可是撒的是剛剛他答應我要放回去的卡片。
『好啦,我以後不會了。』看到我一臉驚訝,孩子見風轉舵的說。
『當然不!你剛剛也跟我說好,不會玩了。』
會議結束了。
於是最後,我請這位孩子想一個我可以如何跟他說,讓他可以接受的方式。
(例如要怎麼說,說怎樣的話等等。)
『好好說!』孩子會跑來這麼告訴我。
『怎麼好好說?』我會這樣說。『而且我覺得我剛剛有好好說了,但你還是會照舊阿!』
孩子玩一玩又回來『就好好跟我說阿!』
我們就這樣鬼打牆了一百年,途中我有舉一些例子給他參考,不過他還是無解,只好交給時間了。
漸漸的,孩子還是可以理解的,我是這麼相信的。
後記:經過這次討論,到了下週一的戶外課時,孩子們彼此以及跟我的關係彷彿又更進一步,有更多好商量的時間點,也有更多彼此的互相體諒,有時候的衝突我問『怎麼了?需要幫忙嗎?』也會不需要幫忙,孩子自然解決了。
所以人與人之間大概就是這樣吧,衝突,討論,商量,看見彼此,和解,再來下一個循環,
每次循環,我們就會更往彼此的內心接近一步,也更能在彼此的關係中放鬆而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