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兩梯體驗課程的第一梯。
一大早,孩子就拖著家中的各式物品前來,大家的準備都很齊全,有彈珠台,軌道,小火車,小汽車......等等。
孩子們都興奮得不得了。
文躍先向孩子說明什麼是RGM,以及RGM的應用。
接著,我們將RGM中幾個原理拆解出來,和孩子討論。
第一個部分,我們討論『不會消失的力』,也就是『能量不滅』的觀念。
在RGM中,一個東西推動一個東西,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轉換,都依然存在著。
在這裡,我們提出一個問題:
假設推的是同一台車,那麼,後面擺10個骨牌去推動車子,和擺20個骨牌去推動車子,哪一組會推的比較遠?
孩子們紛紛認真做起實驗。
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,成為自己的卡片。
第二個在這裡要練習的是,請孩子盡量排出複雜彎曲的骨牌。
骨牌是一件很常被應用到幾種特殊裝置相連的構造,但要讓骨牌完整的倒下,其實不太容易,尤其是彎曲的部分。
因此讓孩子練習看看,掌握其中的技巧。
幾個孩子先是各排各的,接著不小心頭尾相接,就討論著接了起來。
在排的時候想像中都是可以推倒的,實際執行的時候,就會發現失誤的部分。
一個孩子一邊畫著記錄卡片,一邊說『我知道了,轉彎的地方幅度要大!』
另一個孩子則記錄下『密一點』的重點。
第三步的練習,是用『小東西推倒大東西』。
小小的骨牌,要如何才能推倒一本厚重的書?
孩子們不斷的嘗試,修正。
找到其中的秘訣。
從影片中可以看見孩子對於失誤一點都不生氣,並且提出各種原因,『這裡的地板有紋路』,
做出調整後,終於成功的喜悅。
今天的孩子們,都非常的有耐心,往往一個步驟就需要試上好幾十次,一次次的修正。
有時候旁邊的孩子會給出建議,或者幫忙。
接著,在成功時,大家一起大聲歡呼。
第四步,我們開始討論改變力的方向。
其中滑輪是一種廣泛被應用於『改變力的方向』的機械。
滑輪這一步,我們就練習了一個小時。
一方面是綁繩子對於年紀小的孩子,是比較吃力的一件事。
再來就是,滑輪非常不容易控制,要能夠創造出一連串的倒下,需要很多的固定。
第五步,我們使用另一種改變力的方向的構造。
發現孩子其實是對於這些物理現象可以有一個想像,並且構造出他想要的樣子。
再將這些原理加以改編,做出新的發明。
第六步,利用彈力。
第七步,使用鐘擺運動。
在經過這麼多的練習之後,接著要請孩子做出一個大發明。
請孩子選擇分組或是自己一個人一組。
年紀比較大的兩個孩子選擇要一起,並且堅決不願意年紀小的孩子加入。
一個弟弟說『那我就自己一組吧!』
另外兩對兄弟最後都選擇同組。
然後開始畫起設計圖,在畫圖的時候,除了一面構思地形,還要想到需要用到哪些器具。
盡量真實的在圖畫上呈現,接著再將設計圖實現。
這個過程非常的消耗腦力與精力。
年紀比較小的孩子,比較無法有這麼長的專注時間,會閃神去休息一下,再回來繼續挑戰。
有的孩子則是不停的嘗試,仔細的做上每個位置的記號,找出最適合的距離。
在每一個段落都得反覆的試驗,最後完全接在一起為止。
到最後,依然沒有一組完全成功。
但孩子們一直維持著正向的態度,去操作試驗,去面對一次次的挫折,為自己的小小成功歡呼。
(只要有一段全倒,就非常令人開心。)
真的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。
很多細節,現場的感動用言語無法詳細描述,於是放上影片與照片。
讓過程能更真實的呈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