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戶外探索,又回到了中區,集合地點約定在台中公園。
等待孩子到時,我跑去上廁所,途中經過湖,發現居然今天有開放划船。
記得第一次來臺中公園,我們就很想要划船,可是那天沒開放。
這次機會難得,於是我們就一面大喊大叫,一面興沖沖的跑去划船了。
同時,有小孩說『我不要划船!』
當然沒問題,我們都是可選擇性的,於是孩子開始一個個詢問『你要划船嗎?』『有沒有人也不要划船?』
最後問到一個孩子也不太想划,於是兩人就決定結伴留在岸上。
這時剛好有做問卷調查的學生,問我們『可以訪問你們小孩嗎?』
『你問他們就好,他們願意就可以。』
小孩被訪問時,都非常的害羞,客氣有禮。
然後我們就上船啦,一艘船需要一個大人陪同,雖然在台中求學這麼多年,這還是我第一次坐上台中公園的船呢!
一開始,孩子拿著槳不得要領,我們在原地毫無進度。
漸漸的,孩子就發現,如果你在水中反覆前後撥水,就只會前進又後退,完全無法前進。
才發現,原來只能單一方向划。
等到知道時,船就會前進了。
當中我完全不需要開口,只要讓孩子嘗試,摸索,發現,
他們就能一次次把方式修正,找到最適合的辦法。
一旦掌握了訣竅,我們就開始前進了。
這時,孩子們又發現,如果一邊划的比較大力,比較快,
我們就會往那邊轉去。
於是孩子學會了轉彎,並且可以協調,誰先不要划,誰先划,轉到正向,再划等等。
後來,孩子又發現了後退的方法,還發現轉彎時,一邊划正向,一邊划反向,會轉的更快。
在岸上的兩人也沒閒著,四處拜訪水鳥,尋找漂亮羽毛。
其中,有一個孩子很體貼,他和朋友一起划,
但朋友抓不到要領,槳都在水面輕觸,因此船會比較往划的快的孩子那邊直偏。
孩子知道其中的問題,但他沒有責備朋友不會划,或是划的慢,
只是一次次先停下來,讓朋友多划,轉回方向,
甚至會反向幫忙。
感覺的出來,其實孩子很想要船前進的快,並且穩定,
這樣的進度,讓他有點小懊惱,但他完全沒有抱怨朋友,真的是一種細微的貼心呢!
對了,當中我們經歷了幾次更換划槳手,都是先靠到岸邊,牢牢抓住船跟岸,再更換位置。
雖然協調划槳手也很困難,沒人想放下手中的槳 ,不過最後總有人手痠妥協。
在划的過程中,別船的人總是驚訝的看著由小孩掌槳的船隻前進,
小孩也划的興高采烈,超有成就感。
划了兩圈,結束我們的划船之旅。
接著,我們開始研究地圖,尋找今天要去的地方。
(奇怪,每張看地圖的照片都是育瑄)
不過,這張在火車站拿的台中市地圖,其實非常不準確。
有人發現公園路跟成功路中間少了一條路嗎?
這間地下室是一個空手道道場耶!
我們圍著,孩子嘖嘖稱讚,因為有一整牆的獎杯跟獎座。
繼續往前,遇到一個地圖上沒有的路口,但孩子們看看地圖,居然找出一個方向繼續前進。
最後,還是找到了成功路212號的萬春宮,據說在中區香火鼎盛。
果然到廟裡,有很多香客正在參拜。
一進門就遇到了籤筒與香爐,孩子們紛紛圍著籤筒說要抽籤。
經我解釋,這是有的人心中有疑惑,需要請媽祖幫忙解決,
於是會先拜拜說姓名,並且說問題,然後抽起籤後需要擲茭,三次聖杯才能確定是這隻籤,並且拿籤詩去解籤。
這一說完,孩子們紛紛要求,原來這個年紀的孩子,心中也有很多疑惑。
廟中的人員看我們孩子一字排開,各個靜默的擲茭不已,忍不住問我們哪裡來的。
偷偷聽孩子們的問題,
有的人問未來會不會取老婆生小孩有好工作(真的很擔心),媽祖表示現在問這些還太早了,再等等吧!
也有孩子問未來是否會平安,媽祖表示這套籤只有效力到今年,今年會平安。
還有孩子表示最近常作惡夢,請媽祖幫忙,
有孩子怎麼抽也抽不到好籤,非常失望。
有個孩子怎麼擲也擲不到,很久很久,後來終於得到,一聽,原來他很討厭班上一個同學,希望他轉學,問媽祖要如何才能讓他轉學。
解籤的人說,因為你不能問別人的事情,別人的事不是你能決定的。
所以才會一直求求不到,後來的是硬求的不算。
但這些事讓我感覺很大,發現孩子對於未來其實是擔心,徬徨的,
包括未來是否會平安,包括未來生活的如何,有沒有好工作等等。
還有對於現實生活中,有些靠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,又不知道可以找誰討論,
於是都在求籤時真實呈現。
因此,讓孩子們願意跟我們討論事情,是非常重要的。
能夠聽孩子說,先不建議批判,並且給予支持,陪伴,
這時候這些內心的擔心,慌張,都可以得以訴說,也可以想辦法解決面對。
講了關於萬春宮的故事,和孩子討論,信仰,其實是一種殖民的方式。
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等西方人來臺灣就蓋教堂,
日本來了,就蓋神社,而很多我們現在依然祭拜的寺廟,大都是清朝時期蓋下的。
而蓋這些廟宇,則是為了劃分漢人與原住民族,並且宣告我們的神明已經進駐,
這裡交由我們統治,大家休想作亂。
所以統治者,通常都會加上『信仰』的統治,希望連腦袋都控制,才不會有人叛亂。
很多事情,包括蓋廟這件事,其實都有台面上與台面下的思考,
孩子能夠每個面相都看到,是我們希望的。
(真的不是故意每個禮拜都要看廟的!)
然後,我們一路走往第二市場。
在市場口,問之前來過的孩子有沒有印象。
想不到,孩子們記得的,不是六角樓!而是,手工藝品店!!
於是孩子們再度衝進手工藝品店,並且不停喊著『好漂亮!』『哇!!』『好想要!』
(還記得我們帶的是男孩團體嗎?)
所以這件事告訴我們,對於孩子不該有性別的刻板印象,
喜歡亮亮的,色彩繽紛的,小小的,五花八門的東西,
是許多孩子的共同點。
當然還是有復習六角樓,不過孩子更記得隔壁的冰店。
最後走進一間賣各式日本食品的店,
(我們說過第二市場是日治時期的高官買東西的地方,到現在還是有日本人來買。)
(那是泥鰍)
孩子們挑選了日本版本的彈珠汽水,
開心的體會壓下彈珠的感覺,喝下香噴噴,帶著清冰的香甜味,
最後拿出彈珠,孩子們滿足的不得了。
帶著彈珠瓶,玩了一路,超出了汽水的實質價值。
走著走著,終於回到了公園,一走進公園,
孩子就奔上一條長長的地下道上方,當作溜滑梯。
但是這溜滑梯表面粗糙,因此沒兩下,有人的褲子已經破了。
褲子沒破的人紛紛找方法,例如圖中男孩的姿勢。(但這樣真的比較不痛嗎?)
時間快到了,我們要把孩子從公園的這端移到另一端跟家長約接送的地方,
一移之下,居然難以推進,走個兩步,孩子消失去抓魚了,
又走個兩步,看到身邊一隻大水鳥,馬上都去追鳥了。
於是我們走兩步停十分鐘,終於把孩子交到家長的手中。
這學期,帶的孩子有的升上了三年級,會明顯發現,
每次不管是星期幾的孩子來,比起上學期,更需要自己的遊玩時間與空間,都會有種『放不夠』的感覺。
每天,給孩子一些奔跑的時間,自由探索的時間,純遊玩的時間,
才能讓大腦有更多空間思考。
記得一次荒野的講座,講師是一位媽媽,有兩個小孩,
和先生都是熱愛自然,甚至擔任櫻花鉤吻鮭的保育志工,
他們家的孩子,嬰兒時就在合歡北露營,三歲就獨自爬完合歡東,
每天早晨全家五點起床,去走一段有樹林的地方接觸自然,(爸媽八點要上班)
她說『我們不是看了甚麼教養書,說小孩接觸自然很好,而是我們本身就發自內心的熱愛自然,希望跟孩子分享。』
我想,每位家長,都有自己的喜愛,專長,樂趣,
都很適合帶著孩子分享,陪著孩子一起進行,這應該也是一種『放』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