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丈高樓平地起。
這一天,我們要在我們空曠的農地上,搭出一間工具間。
空間這件事,很妙,平常快三十坪的公寓,就會覺得也還不小。
但是一塊三十五坪的空地,就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看起來小透了,彷彿連十坪都不到,但真的站在其中工作,卻又怎麼都做不完。
眼睛,真是不太可靠呢!
由於要跑兩個地方載孩子,加上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單孔的空心磚,
因此工具較晚運到農地,陸陸續續到的孩子們,就先整理農地。
要搭建的地方,需要平坦,並且沒有石頭垃圾等雜物,還得將草清理完畢。
工具到了,小鳥先向孩子說明今天要做的事情,以及介紹工具的使用。
跟前三次不同的是,這次我們用到許多的工具。
這些工具,都有適合的使用方式,以及不同的作用。
先認識他們,有助於等一下搭建的進行。
開始了烈陽下怎麼也整不完的地。
整地整地發現了無數的蚯蚓,以及,地瓜。
把草翻掉,把地補平,這些事孩子做的很認真。
但在土中找出隱藏的地瓜,更是太吸引人了。
孩子們一頭汗水的專注挖出地瓜,
要輕輕的避免傷害地瓜身體,要深深的才能拿出地瓜。
一陣子之後,發現田地並沒有太大的進展。
(那麼我們農耕週是要翻土到何時阿!)
小鳥用繩子先拉出要蓋工具間的土地大小,讓孩子集中火力在鋪平這塊地。
放樣完,接著就要立柱了。
一共四根柱子,請孩子三人左右認領一根,負責完成立柱。
立柱很難,為了要有穩固的地基,
我們先要挖一個深深的洞,然後將空心磚埋進洞裡。
洞的深度需要和空心磚相同,而且寬度不能差太多,
如果洞太大,空心磚就不會穩固。
要將洞挖得剛好,需要好幾次的比對,
挖一挖將空心磚放進去,發現不夠深,拿出來再挖。
埋好空心磚後,在中間插入木頭柱,
並在木頭柱與空心磚間塞滿小石頭,增加摩擦力,再填土。
使木頭柱不會搖晃的祕訣,在於要找出扁平的小石頭,貼著木頭柱插下。
增加密合度與摩擦力。
鋪了土還要用鐵鎚打密實,好久才能立出一根強健的底柱。
這樣的過程非常耗時,而且需要很有耐心的反覆補強,增加緊實度。
孩子一邊滴汗一邊努力,在中午吃飯前,將四根柱子立好了。
這時,有人在我們家門前,挖了一條河。
因此柱子的底部有點水土流失,需要加強水土保持。
吃飯前,孩子們和銘璟一起討論工具間的模樣,需要做哪些設計與工作,
接著孩子們一起認領屋頂以及兩面牆,共分成三組來進行下午的搭建。
吃午餐時,許多原本食量小的孩子,都吃了兩三碗,
不需要催促與叫喚,就都拿著碗期待用餐。
食物飛快的被搶空,吃下西瓜後,有著清涼的滿足。
為了材料的循環利用,我們撿來許多別人廢棄的建材,
這些木頭,都需要先處理過,上面有許多的釘子,
孩子和我們,將釘子一根根使用老虎鉗或拔釘器拔除,這是一項費工的事情,
這天下午我幾乎都在拔釘,拔完後手起了好幾個大水泡。
幾個男孩女孩很有耐心的處理他們要使用的木頭,那樣的過程很令人動容,
為了一項目的,認真的在每個步驟仔細停留,堅定的往前進。
幾個男孩負責一面牆,一面說著要將牆面漆白(自己帶來了油漆),
一面大刀闊斧的釘出牆面。
另一組的孩子用組合的方式拼出一面牆,鎖上螺絲連結。
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,回想起今天學到了甚麼,還特別提出這件事。
他說,他沒有在沒鑽孔的木頭上鎖過螺絲,這讓他覺得很厲害。
牆面其中有些部份,另外需要釘釘子。
銘璟說,對於比較小的孩子,鎖螺絲會比釘釘子簡單,也很有完成一件事的感覺。
釘釘子容易釘歪,需要花力氣,用鐵鎚相對的較為困難。
當然,能夠都嘗試到,可以有更多不同的選擇。
搭建屋頂前,需要架起橫樑,屋頂組非常用心的,在正式搭建前,先練習綁鐵絲。
鐵絲要綁的緊,需要使用工具,而且有扭的方式。
上面一個很漂亮的螺旋,是一個年紀很小的男孩做出來的喔!
等到大家都會了,屋頂組就回到現場拔釘子處理要作為樑柱的木頭。
接著,就要正式來架橫樑了。
當一個人在綁梁柱時,另一個人要幫忙舉著,樑柱很重,時常要輪流。
比較矮的男孩綁完柱子,摸著脖子說『我的脖子好痠喔!』
屋子的三根樑柱被架穩了,因為沒有夠長的木頭了,於是我們改架斜的,方便支撐。
另一邊,有使用鋸子鋸木頭的練習,為了做一個架子,需要鋸出長短相同的木頭。
有的孩子無法意識到手中拿著的是工具,有時會拿來做一些奇妙的事情。
例如揮舞鋸子,或是把鋸子插進土裡。
『他在拿鋸子亂揮。』有孩子會跑過來說。
『那你要跟他說阿!』
『我有說阿,我有說不要不要!』
『你要跟他說,你這樣揮鋸子很危險,我會擔心被揮到,可以請你不要這樣做嗎?他才聽的懂意思阿!』
孩子跑回去照著說,對方便停止揮舞。
很多孩子,遇到問題,都會先叫喊『仲裁者』來處理,
而失去了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,
該如何表達自己讓對方明白,而不淪為叫罵,是需要練習的。
這時,另一個女孩跑過來問『地瓜烤好了嗎?』
『!!你有看到我們在烤地瓜嗎?』
原來孩子有奇妙的期待,以為挖出了地瓜,不久後就會得到烤地瓜。
『恩,要有烤地瓜,首先我們要開始生火。』
於是挖了一個洞,堆上木頭與乾草,升起火來。
將地瓜封上泥,埋在底部。
『居然真的生火了!怎麼這麼誇張!』
一個第一次參加我們活動的男孩,不停喃喃自語著。
『耶~好誇張喔~生火了耶~生火~~生火~~』
舊小孩們一邊唱著祈火歌(燃燒吧~燃燒吧~),一邊歡跳。
生火容易顧火難,把看顧火的工作交給小孩,需要一直維持不使火熄滅。
小孩們不停奔走尋找乾草,樹枝,不要的木頭。
丟下乾草時又不能蓋在火上,那會容易使火熄滅,因此還要一邊搧風。
在炎熱的天氣,待在火堆邊,更是滿頭大汗,
但孩子們紛紛仔細專注的顧著火,沒有人玩火,做出一些危險的事。
火很燙,在添加火源時就能發現,因此孩子們小心的不靠的太近。
火熄了,一直叫喚我來救火,讓我不停不停的重新點火。
這樣的過程,孩子們真正的認識了火,
明白火的能力與用途,也明白了火的危險。
對了,這些照片由於我忙著生火,文躍滿手是泥,是由小孩拍攝。
可以明顯看出拍照的視角不同嗎?
(攝影週已開課,歡迎報名喔!)
最後,由於我們蒐集而來的板材,並不那麼適合做屋頂。
加上樑柱不太足夠,因此我們就先把屋頂架上去,之後農耕週再慢慢改良。
其他兩面牆也修整完畢,大家在牆上作畫來豐富它。
『我在衝浪!』一個孩子站在木板上說。
『吼~~有人寫髒話~~』
有孩子發現牆面上被人寫上了幹你娘,紛紛奔相走告,霎時間充滿了許多話語。
對孩子來說,在意的可能不是罵了甚麼,尤其是小一小二的孩子,
在他們的心裡,幹應該跟笨蛋差不多。
只是他們知道,這是一個說了大人就會生氣的字,說了大人就會禁止的話,
因此說這句話成了一種挑戰權威的心情,
成了一種好玩的心情,
成了一種『我敢說』的心情,
成了一種吵架時喊出來,好像就贏了的話語。
文躍將孩子集合過來,向孩子們解釋了這個字的其中之一的涵意,
『這件事情,是很美好,但也是很隱密,很隱私,很個人的。』
『因此,說這個字,有時會讓人覺得不舒服,害羞,不喜歡聽到。』
『所以,有的人會說這是罵髒話,我想,那樣寫的人,
可能真的不知道這些字的意思。』
『下一次,有人這麼說時,你們也可以幫忙告訴他。』
我猜,如果今天起,孩子們說了『好棒!』
大人就馬上告訴他『不可以說好棒!』『好棒是髒話!』『不准說!』
很快的,廁所裡,校園的課桌椅,公車上,
充斥著的詞語,應該就不是幹,而是好棒了。
重點是,需要這麼說,這麼做的孩子,發生了什麼事?
是因為好玩呢,還是因為有某種心情與狀況,
這是我們後續需要花力氣處理的部份。
『用油漆把他塗掉吧!』有孩子這麼說。
『那你也要把你寫的塗掉嗎?』我問一個雖不是寫髒話,也寫了不少的孩子。
『恩。』孩子點頭。
傍晚,太陽斜落,泥土的味道瀰漫整塊田地。
(看得見門前被挖的水溝嗎?)
一個個來接的家長都非常訝異,真的蓋了個架構出來。
其實其中的費工,進行的困難,
花的時間跟力氣是想像的好幾倍,才更是令我訝異。
幾個從早到晚勞動的孩子,已經累得似乎可以倒頭就睡。
而我們大人也都手腳酸痛,但卻有種奇妙的舒適感。
接著就是下週的農耕了,如果有小孩怕晒傷,可以考慮照片中我手上戴的袖套。
寬邊帽似乎真的很好用,某小孩出來這麼多次,臉還是一樣白。
每天勞作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,或許這也是跟土地親近的一種方式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