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802 動手科學(五)。動滑輪與定滑輪  ◎文躍

幾週以來的動手科學課程,為了累積孩子對於"物質"與"力"的概念,在課堂上花了許多時間討論與琢磨,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漸漸發現科學其實很親切,而這些知識,都是為了能解決生活上的種種問題由前人們累積起來的智慧。

我們期待孩子能有創意的思考,並且領著孩子們一同想像,今天這堂課,一開始就是一個故事。

在遙遠的星球有艘太空船(裝滿水的寶特瓶),它將來到地球出任務,即使是太空船,也有它的弱點,它無法碰觸到地球上的地表,否則將會故障無法修復,為了能讓遠道而來的太空船順利降落,我們需要為太空船製造一個起落架,研究了許久,發現只有竹筷與膠帶這兩種材質不會導致太空船的故障,現在,就請大家為它做個能夠承載它重量的起落架吧。

明明是要談結構與力學,但,什麼都不多說,就讓孩子自己嘗試,做了再說吧。

20100802_牧夏科學課_01.JPG

孩子們量著寶特瓶的寬度尺寸,一邊猜想一邊手做。

20100802_牧夏科學課_04.JPG

連來訪的友人綿羊,也投入設計起落架的過程。
「原來,做出一個承重的架子,這真的不如我想像中的容易。」綿羊說。

20100802_牧夏科學課_05.JPG

能夠透過雙手的操作,孩子依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像,將一根根竹筷裁切、拼合,創造出新的結構體,一邊看著孩子完成起落架的過程,一邊思考著是否要出手協助孩子。

小鋒在設計架子時,忽略了接合點需要多預留長度,好讓兩處接合時有著力點可以用膠帶綑綁,所以無法支撐;阿靜則無法將竹筷架成空間,始終停留在平面上的堆疊;小恩動作很快,也很精準,但結構體少了能分散力量的斜撐,勉強放上寶特瓶後,支架會歪斜。

我決定不出手"指導"和"搶救",這是他們自己的作品和想法。我可以提供我認為可行的方法,以及我為何會這樣思考和設計,供他們作為日後參考,但實際面對問題,需要解決問題的,是孩子自己,而身為大人的我們,願意陪著孩子面對"我剛剛的設計無法達到條件的設定"這件事。

換言之,這是在孩子先備知識不足的情境下所發生的必然現象,要不要讓這個經驗影響自己心情,以及願不願意繼續研究而突破困境,這些,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。

20100802_牧夏科學課_06.JPG

寶特瓶的確被撐起來了,而且,連特大號的寶特瓶也撐起來了。孩子,雖然你沒成功,但你所經歷的思考與實際操作與嘗試的種種過程,比知道答案還更重要、更真實。

20100802_牧夏科學課_07.JPG

所以我們不評分,不競賽,不訂定你非得如何不可的標準,所以我們為了理解這世界而動手學習,所以我們遊戲。至於,究竟起落架該如何設計才能穩固,才會紮實,下回你再遇到時,你就能多一個猜想了。現在是下課,那就玩樂。

20100802_牧夏科學課_10.JPG

第二階段,又是另個故事,太空船掉進山洞中,我們如何將它拉起來?

包包裡放的,是四大罐的水,以單個定滑輪的方式讓孩子拉扯之後,我們再以兩個定滑輪的方式讓孩子體驗力量的差異,最後再以定滑輪加上動滑輪的安排,就發現只要一個孩子的氣力,就能輕易拉起整個重物。

拉拉看,拉了就知道。直覺式的真實感受,是能進行抽象、圖像思考的基礎。

20100802_牧夏科學課_12.JPG

再來是和孩子討論剛剛不同設置時,對於力量的感受,然後發下滑輪與綿線,由孩子自行設定,大人則各自分頭關照。

20100802_牧夏科學課_14.JPG

20100802_牧夏科學課_15.JPG

「利用動滑輪和定滑輪,改變了力的方向和節省了氣力,達到用1/2的力量就能舉起重物。」

這是今天的教學目的,是我們希望孩子知道的。有沒有達到教學目的呢?孩子是否清楚了呢?對於這問題,在課程進行中,我隱約感覺到不安與心虛,今天的課程安排,是否真讓孩子學會這一件事?我是不是該再更仔細的安排每個銜接的環節,讓孩子可以學得更深刻?

只見,孩子們各自投入的觀察、研究、嘗試、玩樂,時而露出思考、困頓、專注、堅毅的神情,完成裝置後,顯露喜悅的神色。

「文躍你看,我弄好了!」小鋒興奮的喊著要我看他的成果,「再多給我兩個滑輪,我要做一個超大型的!」小恩利用白板架,仰頭吃力的綁著繩結。

然後我鬆了一口氣:大人汲汲營營想傳遞給孩子們的知識,不如孩子自在的、主動的、如遊戲般的親身體驗一回。

課程結束,正當我落入思考檢討著今天的課程安排時,只見小鋒拎起他未能成功的起落架,笑著問我:「我可以把它帶回家嗎?因為我還想把它設計的更好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牧夏教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